陈庆:彼ethics非此「伦理」之学: ethics源流辨析

彼ethics非此「伦理」之学:

ethics源流辨析

 

陈庆

 

ethics源流辨析缘起

1. 昨日好友孟凡君发来微信留言,询问用“伦理学”翻译ethics是不是不合适。我说近期会写一篇有关ethics术语辨析文章。

 

ethics源流辨析程序

2. 英文ethics源自中古法文ethique,后者源自拉丁文ethica,而拉丁文ethica是古希腊文ἠθικά的音译词。音译其实是未译,只是用拉丁文字母转写了古希腊文ἠθικά。因此,要想了解ethics的源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。第一,搞清楚作为ethics源头的古希腊文ἠθικά:(1)最初的含义是什么;(2)其背后的文化源代码是什么。第二,搞清楚作为哲学术语的ἠθικά:(1)谁最先将ἠθικά术语引入哲学领域;(2)其意图是什么。

 

从ἠθικά回溯到ἦθος与ἔθω

3. 古希腊文ἠθικά是形容词ἠθικός的中性、主格、复数形式。由于古希腊文的中性形容词主格与宾格形式相同,所以,ἠθικά也可以理解为中性、宾格、复数形式。作为形容词的ἠθικός派生于作为名词的ἦθος。

理由在于:ἦθος+ικός(“与…相关”)=ἠθικός。

因此,理解ἠθικός的基础是理解ἦθος。古希腊文ἦθος是ἔθος的变音词。ἔθος对应的动词是ἔθω,后者的含义是“习惯于(be accumstomed)”。

 

如何理解ἔθω(“习惯于(be accumstomed)”)

4. ἔθω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词。该动词可以拆解成两个部分。

ἔθω=ἔ+θω

ἔθω第一个部分,即ἔ,一般认为是οὗ(=of him, of her, of it)的宾格形式。因此,ἔθω中的ἔ可以理解成“作为自己的”“归入自身”。

ἔθω的第二个部分,即θω,是意指“放置”的τίθημι的不定过去时主动态陈述语气形式,因此,它可以理解为“放置了”“放置过”“定下来”。

ἔ(作为自己的)+θω(放置了、定下来)>ἔθω(将…定为自己的)

从ἔθω(将…定为自己的)的构词结构看,古希腊人认为,一个人获得某某习惯,就是将某某定为自己的东西,比如获得早起习惯,就是将早起「定」为自己的一个部分。这意味着,习惯之养成是主动为之之事,而非他人促成之事。

 

从ἔθος(“习惯”)到ἦθος(“品格”)

5. 由于ἔθω的构词义是“将…定为自己的”,日常生活含义是“习惯于(be accumstomed)”,其对应的名词ἔθος的本义就是“习惯(custom)”“习性(habit)”。将ἔθος(“习惯(custom)”“习性(habit)”)的第一个音节作长音化处理,就得到了ἦθος。因此,ἦθος指一个人的习惯或习性所蕴含的“品格”或“品质”。比如,这个人有慷慨大方的ἔθος(“习惯(custom)”“习性(habit)”),则从这种ἔθος(“习惯(custom)”“习性(habit)”)中我们能识别出此人有慷慨大方的ἦθος( “品格”或“品质”)。

 

从ἦθος(“品格”)到ἠθικά(“与品格相关的诸事物”)

6. 我们前面已经解释了ἠθικός的含义是“与ἦθος相关的”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ἦθος的含义是“品格”,因此,ἠθικός的基本含义是“与品格相关的”。

ἦθος(“品格”)+ικός(“与…相关”)=ἠθικός(“与品格相关的”)

另一方面,作为英文ethics源头的ἠθικά是ἠθικός的中性、主格(或宾格)、复数形式,而且ἠθικά在这里用作名词,因此,如果ἠθικός译为“与品格相关的”,ἠθικά的本义是“与品格相关的诸事物”。这里的“品格(ἦθος)”指一个人的习性或习惯所蕴含的品质。

 

亚里士多德的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是不是「伦理」之学

7. 第一个将作为英文ethics源头的ἠθικά引入哲学的人是亚里士多德。商务印书馆中译本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的英文名称是Nicomachean Ethics,该书的古希腊文原名是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。关于Νικομάχεια有两种解释。第一种解释如下:亚里士多德爱子心切,将爱子Νικόμαχος(“尼各马可”)的名字用作Ἠθικὰ的限定语。第二种解释:亚里士多德为了缅怀父亲,将父亲Νικόμαχος的名字用作Ἠθικὰ的限定语。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有十卷,被归入人事哲学的第一个部分。人事哲学的第二个部分是Πολιτικά。英语学界将其译为Politics,商务印书馆中译本名称是《政治学》。其实,该书名本义是《国家学》。Ἠθικὰ(Ethics)是关于个人之善的研究,Πολιτικά(Politics)是关于国家之善的研究。

Ἠθικὰ(Ethics)的总意图是回应苏格拉底问题: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?

关于这个问题,亚里士多德的师爷苏格拉底与师父柏拉图给出了一个总的探索原则:

“对人而言[ἀνθρώπῳ],未经检视的生活[ὁ … ἀνεξέταστος βίος]是不值得过的[οὐ βιωτὸς](ὁ … ἀνεξέταστος βίος οὐ βιωτὸς ἀνθρώπῳ. (Plato, Apology, 38a5–6)”

这个关于人生问题的总的探索原则,就是理性自省原则。

 

8. 我们前面已经解释Ἠθικὰ的内涵,现在我们来分析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的内涵。

ἠθικά=“与品格相关的诸事物”

因此,如果一个古希腊文人读到亚里士多德的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,会认为这是一部讨论品格的著作。

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=《尼各马可品格学》

这里的“品格学”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“伦理学”?

汉语“伦”的本义意指辈分中的“辈”。“辈”字上部为“非”,下部为“车”,表达“战车展开”的图景(《说文》:“辈, 若军发车,百辆为辈”),后引申为“次第”与纵向秩序,比如“辈分”中的“辈”,“前辈”中的“辈”。因此,“伦”蕴含「纵向次序」义。所谓“乱伦”指的就是破坏了纵向人际关系次序。“理”本来是一个形声的动词,从“玉”,“里”声,本义是加工雕琢玉石(《说文》:“理,治玉也。顺玉之文而剖析之。”)后引申为事物之内在秩序或原则。(《荀子·儒效》:“井井兮有其理也。”)在中国文化语境中,「伦」与「理」合用,意指“与人伦秩序有关的规则或原理”。由于「伦」字强调「纵向秩序」,所以,中国文化中的「伦理」是以纵向人际秩序为主要描述对象:(1)家的框架内,「孝」被用来概括非同辈之间的纵向人际关系秩序原理,「悌」被用来概括同辈之间的纵向人际关系秩序原理;(2)国的框架内,「忠」被用来概括上下级之间的纵向人际关系秩序原理。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文化中的「伦理」之学是一种以纵向人际关系秩序原理为研究对象的学问。但是,你在亚里士多德的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(《尼各马可品格学》)中,既读不到「孝」「悌」之类东西,也读不到「忠」之类的东西。

 

9. 你在亚里士多德的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(《尼各马可品格学》)能读到什么?你能读到「优秀人的活法」。

此话怎讲?

在进入亚里士多德传统前,你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:εὐδαιμονία。

此概念英文世界有两种翻译:happiness与flourishing。这个概念,中文世界一般将其翻译成“幸福”。很遗憾,这种翻译遮蔽了很多人生哲理。

εὐδαίμων+ ίᾱ>εὐδαιμονία

所谓εὐδαιμονία指人处于εὐδαίμων状态。

什么是εὐδαίμων?

εὐ- (“well”) +‎ δαίμων ( “god, destiny”)> εὐδαίμων

所谓εὐδαίμων指“人的天资(δαίμων)得到良好实现(εὐ)”。

因此,所谓εὐδαιμονία指“人的天资(δαίμων)得到良好实现(εὐ)”的“状态(-ία)”。爱因斯坦具有科学家的天资,当他的科学天资得到良好实现时,他就有了属于自己的εὐδαιμονία,即他自己的flourishing或happiness。

 

所以,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(《尼各马可品格学》)与认知纵向人际关系秩序原理无关,而是想告诉人们如何良好地实现自己天资,以获得自己的幸福。用亚伯拉罕·马斯洛的理论讲就是,告诉人们如何实现次高与最高的需求:从“自我实现”(self-actualization)到“自我超越(self-transcendence)”。

我认为,εὐδαιμονία比较合适的翻译是「尽性」。

 

10. 人们如何良好地实现自己的天资,达到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状态?

 

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面:(1)个体层面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;(2)共同体层面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。《尼各马可品格学》(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)讨论前一个问题,《国家学》(Πολιτικά, Politics)讨论后一个问题。

个体层面的“如何实现”问题指向ἀρετή(=拉丁文virtus,英文vitue或excellence)的获得问题。

什么叫ἀρετή?

这个概念中国世界一般将其译为「德性」。这个词的本义是「优秀」「卓越」。

一个人如何获得「ἀρετή(优秀、卓越)」?

亚里士多德指出,我们必须先搞清楚「ἀρετή(优秀、卓越)」是什么,才能懂得如何获得它。

「ἀρετή(优秀、卓越)」是什么?

亚里士多德用「属+种差」模式定义术语:

「ἀρετή(优秀、卓越、德性)」=善的习性(ἕξις)

那么,何种习性是善的习性?

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三分框架:太过、不及与中道。我们每个人都有食欲。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食欲,暴饮暴食,这种习性就是太过,是一种纵欲。如果我们完全不吃饭或过度节食,这种习性就是不及,属于一种「禁欲」。如果我们每次都能适量满足自己的食欲,我们的习性就是「节制|。「节制」是「纵欲」与「禁欲」的中间状态,是善的习性。

这里我们看到了如下思想还原链条:

εὐδαιμονία(「尽性」)> ἀρετή(『优秀』『卓越』『德性』)> ἕξις(「习性」)>中道

那么,「中道」如何发现?

「中道」需要理智去发现。这个发现过程需要理解力(努斯)与推理力(逻各斯)的共同运用。因此,上述思想还原链条进一步往下延伸:

εὐδαιμονία(「尽性」)> ἀρετή(『优秀』『卓越』『德性』)> ἕξις(「习性」)>中道>理智>努斯+逻各斯

 

11. 努斯与逻各斯所获得的「善的ἕξις(习性)」被称为理智德性,理智德性成为人发现『中道』的保障。合乎中道的ἕξις(「习性」)被称为品格德性。理智德性与品格德性共同铸造通向εὐδαιμονία(「尽性」)(即人生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)的人生阶梯。

 

12. 综上所述,从ethics的源流看,ethics根本不是讨论人伦关系的「伦理」之学,而是通向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「品格之学」。

2021年11月27日 写于重庆

默认图片
Dr. iur. Tsing Tschen
陈庆,安徽安庆人,法学博士,法学副教授,德国科隆大学托马斯研究所访问学者,在线学习者联盟「孔亚学园」发起人与主持,研究领域为古典哲学、国家哲学与法哲学,教学领域包括古典希腊文、拉丁文、德语、法律逻辑与法理学。工作邮箱:chenqing.philosophy@hotmail.com。
文章: 66

留下评论